(二)偏误分析
偏误的来源主要有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及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调偏误同样也存在此等来源的偏误。
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20世纪五十年代,语言学家拉多在其对比分析假说中提出“负迁移”和“正迁移”的概念。所谓的迁移,是心理学概念,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对新知识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其中能起积极推进作用的,叫做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那些起阻碍作用的叫做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8]上述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受到其母语中音高的影响,日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因母语没有声调,所以发音时往往较轻。这些都是受母语的影响,从而在学习汉语声调时,会形成一定的阻碍。
2。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
对于第一语言中没有声调的外国学习者来说,在学习声调时,尤其是上声(214)时,声调先下降后上升,本来就是一大难点,而在实际交流运用中,完整地读上声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花很大力气发出练习得很完整的上声(214)却不能很好地表辞大意;再如学习者把去掉两点的“Ü”,读成“u”,这些都是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
3。学习者自身的因素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不论是哪种语言的学习,学习者都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都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所谓的主观条件,就是学习者自身。在汉语声调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主体,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小孩子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因其年龄原因,处于语言学习关键期,模仿能力较强,随着大脑的发育,记忆力也较强,因此,能较快较准确地掌握汉语声调。但是其掌握的声调精确度及记忆时间的长短则不及成年人。成年人虽然大脑已发育完成,记忆力模仿能力等各方面不及儿童,然而其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知识背景等,都能对其学习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
除去生理因素,另一方面,汉语学习也需要一定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因素。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生理心理等方面共同作用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受到学习者自身动机性格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