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t II    2uL
PCR    10uL
超纯水    18uL
e. 割胶回收
1.用干净的手术刀片将含目的DNA片段的琼脂糖凝胶块切下,放入1.5ml离心管中,称重。
2. 根据较快的重量和浓度,按比例加入Buffer B2。当凝胶浓度小于等于1%时,每100mg凝胶加入300 uLBuffer B2。
3. 将离心管置于50摄氏度水浴5~10分钟,直至胶块完全熔化。
4. 将熔化的胶块移至吸附柱中,8000rpm离心30秒。倒掉收集管中的液体,将吸附柱放入同一个收集管中。
5. 向吸附柱中加入500 uLWashing Solution,9000rpm离心30秒。倒掉收集液,将吸附柱放回收集管中。
6.重复第五步。
7.将空吸附柱空转1分钟,转速为9000rpm。
8.将柱装入干净的1.5ml离心管内,在吸附膜中央,滴入40 uLElusion Buffer,室温下静置2分钟,9000rpm离心1分钟。
9.将所得产物于-20摄氏度下保存。
f. 碱性磷酸化
本次碱性磷酸化处理,使用生工公司生产的FastAP快速碱性磷酸酶,配合Buffer Tango使用,能够快速催化核酸分子脱掉5’磷酸基团,从而使DNA或RNA片段的5’-P末端转换成5’-OH末端,防止与3’-OH发生缩合脱水反应,从而起到抑制长片段自链环化的目的。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7℃,反应时间为1小时。随即在65℃下,灭活30分钟。反应体系见表2-6
表2-6  碱性磷酸化反应体系
试剂    体积
FastAP    1uL
Buffer Tango    2uL
DNA    8uL
超纯水    9uL
g. 连接
利用T4 DNA Ligase ,连接割胶回收的长片段和短片段。该酶可催化粘端或平端双链DNA或RNA的5’-P末端和3’-OH末端之间以磷酸二酯键结合。T4 DNA Ligase最适反应温度为22℃,连接时间为10分钟。65℃下10分钟内,该酶旋即失活。也可采用4℃为反应温度,而反应时间则需12小时。根据实际情况可自由选择反应条件。本次实验选择22℃反应温度。连接后的产物必须保存在-20℃下。反应体系见表2-7
表2-7  连接反应体系
试剂    体积
载体DNA    3uL
目标DNA    5uL
10×T4 DNA Ligase Buffer
T4 DNA Ligase    2uL
1uL
超纯水    9uL
h. 感受态细胞制备
1.取1mlOD630约0.4左右的菌1.5mL的微量离心管中。
2.4000rpm离心4~5min,彻底去除上清,在家0.1mL的遇冷的SSCS溶液轻轻悬浮菌体。
3.加入1μL用于转化的DNA。
4.混匀DNA和细胞且在冰上放置30min,然后在42℃放置90s,再在冰上放置15~20min。
5.加入0.8mL的LB培养基到离心管中,在37℃,200rpm中培养1h。
6.将离心管于9000rpm离心5min,去除800μL上清液,用剩余的培养基重悬细胞。
7.将细胞液涂布于含有卡那霉素的平板上。平板正置30min后,倒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0h以上。
i. 检验转化菌
从每块平板上随即筛选优尔个点,扩菌,抽提质粒。利用扩增目标基因时的那对引物做PCR。如果转化菌呈真阳性,是扩增不出片段的。将筛选出来的合格的转化菌扩菌,再涂布,保存。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突变菌株的筛选和自杀过程中突变种群的蔓延
按照2.2.2中的方法,在每一个时间点取样涂布平板后随机挑选30个单菌落接种96孔板,绘制生长曲线并与阴性(wild type, no IPTG)、阳性(wild type with 1mmol/L IPTG)对照比较。以0.1 mmol/L IPTG管13.5 h的样品为例,曲线如图3-1所示。
以图3-1为例,随机挑选的30个单菌落中,有15个的生长曲线与阴性对照即不加IPTG的野生型一致,说明这些菌株不再被IPTG诱导自杀,属于突变型个体,因此确定在IPTG浓度0.1 mmol/L的样品管13.5 h的菌液中突变型比例为50%。
上一篇:车前草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下一篇:牡丹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研究+正交试验设计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瓶颈问题研究

学习兴趣与初中科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关联研究

中学生科学知识于生活中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外资并购中国内地展览业...

羟基腈裂解酶在大肠杆菌...

耐盐基因GmPE70在大豆根中的过量表达研究

前体和诱导子对桑悬浮细...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