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芬兰和日本等多个国家,桦褐孔菌作为一种非常常用的民间药物,但相比在我国来说,它的知晓率还是相当低的。近几年来,我国境内也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与桦褐孔菌有关的保健产品流通与市场之中,但是这种药物在开发和使用的环节,大多数还是处于切块或者打磨成粉的最简单使用方式。总的可以看出,桦褐孔菌目前的状况仍然处于:野生的资源贫乏、人工栽培的技术研究进展也非常缓慢而且对于它的开发利用也是非常不足。

现在已经知道最早开始研究桦褐孔菌的国家便是波兰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他们集中研究是在桦褐孔菌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的这两个方面。但是我国研究桦褐孔菌的记录却还是从1992年才真正开始的,1993年和1995年日本和韩国也先后开始开始研究桦褐孔菌[10]。直至目前,对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也渐渐引起国内外的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了[11]。

1986年,Dragendorff也同样研究了桦褐孔菌自身的化学成分,但他并没有找到它所想要的活性物质即糖苷和生物碱两种[12]。在1958年的时候,Ludwiczak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发现一种新的化合物Inotodiol,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通过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来研究桦褐孔菌的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13]。此后,国外又相继发现多种三萜类化合物[12]

面对国外人对桦褐孔菌的疯狂研究,国内人也没有闲着。例如何坚等一系列的人也通过提取、分离、纯化等方法在桦褐孔菌的实体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通过研究鉴定,这即为桦褐孔菌素、羊毛甾醇。后来,赵芬琴等人也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突变的活性成分[10]。

2005年冀宏等人在他们的报道中也指出:最适合桦褐孔菌的生长的温度一般是25-30℃,而对于pH值来说,桦褐孔菌生长的最适宜的是6。8[14]。其实人们对于桦褐孔菌的研究与利用已经拥有了悠久的历史,其实国外的科学家研究桦褐孔菌的各种方面是比较充分彻底的,与国外比较看来,我们中国的研究还是比较浅的,我们只存在于对桦褐孔菌的外在、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我们国内应该跟上国际的步伐,多研究桦褐孔菌的内部结构、它的化学成分或者它的药理作用等各个方面,从而推动桦褐孔菌的研究[14]。

桦褐孔菌的菌核在桦树的树干上可存在几年到几十年不等,具有生长时间长的特点。而且菌核的外部与内部结构不尽相同,我们认为桦褐孔菌的菌核的形成过程有其他微生物参与,我们在分离培养中也发现桦褐孔菌的菌核中确实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微生物;对这些微生物研究发现了其中一株桦褐孔菌菌核伴生菌枝顶孢霉具有明显的促进桦褐孔菌生长的作用。本研究对该伴生菌发酵液对桦褐孔菌发酵过程中产量、淀粉酶、漆酶、多酚氧化酶、TTC-脱氢酶、酸性磷酸酶、丙二醛含量和酸碱度的影响,为伴生菌的促生机制提供数据,从而更好地培育桦褐孔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1。1实验材料

桦褐孔菌: 由江苏师范大学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来提供。

伴生菌发酵液:由江苏师范大学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来提供。

1。1。2实验试剂及配方

表1  供试试剂名称目录

Table 1 Name of Reagent Tested

编号 试剂名称 配方

1 0。1mol/LpH5。6柠檬酸缓冲液(内含1%淀粉) 先称取一定量的柠檬酸A和柠檬酸钠B并各配制成浓度为0。1mol/L的溶液,分别从A中取27。5ml, 从B中取72。5ml,混合均匀后1g的事先称好的可溶性淀粉

上一篇:蛹虫草培养过程中多肽类物质的变化
下一篇:桦褐孔菌菌核内微生物的活性研究

稻田锌含量对水稻害虫褐...

甲苯二甲苯对斑马鱼幼鱼神经的毒性影响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大麦...

教育实习前后生物专业师...

小鼠皮层PV+神经元fgfr2敲除对突触蛋白的影响

重金属铬对白尾灰蜻稚虫...

对二甲苯对视顶盖HDAC1蛋白表达的影响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安康汉江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