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情境性教学”的概念理解
作为教师,想要熟练地掌握情境性教学法,将情境性教学灵活地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深入地了解情境性教学的概念。情境性教学是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引入生动形象的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情境性教学主要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这5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就是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在和现实情况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确定问题就是在所创设的情境下,教师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中心内容;自主学习就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讨论交流,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效果评价则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将情境性教学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往往难以直接理解和接受某些数学概念,因此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如果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境,或是将新旧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将会使学生更加快速和深入地掌握这些知识,同时达到突破难点,降低难度的效果[1]。情境性教学则恰好可以通过多种直观的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新旧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文献综述
3.1创设情境为小学数学课堂提供支撑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并非仅局限于教会学生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合理地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去,同时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教材中的部分概念是高度抽象的,是小学生无法轻易理解吸收的。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需要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到生活情境中学习。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低年级的学生只能掌握具体可感的概念;中、高年级的学生才能逐步掌握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离不开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引导。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入手。合理的数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3.2 使小学生真正有效参与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参与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2]。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在与教师的交流中逐步培养参与课堂的意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最忌讳的是教师讲课学生做题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无非就是在给学生灌输一些数学公式和答题的套路,学生不能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就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情境性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善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直言,敢于发表自己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3]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3.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下,虽然新课标逐渐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始终摆脱不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的记忆和做题,成了知识的容器,做题的工具,不但缺少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习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甚至对数学产生畏惧的心理,这样无形中就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更抹杀了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