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递延所得税的含义
由于本文是探讨有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递延所得税的问题,而造成两者相关联的原因是暂时性差异,所以本节主要理解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通俗讲就是企业核算所得税和税务机关核算所得税的基数不等是暂时的,在资产的整个持有期间内企业和税务机关核算所得税的基数的总和是一致的,只不过分配到各期有所不同。暂时性差异可以按照在以后会计期间企业的计税基数大于还是小于税务机关的计税基数,也可以理解为资产在以后会计持有期间内是需要多交还是少交所得税分类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未来确定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看作是企业现在持有的一项资产,这项资产可以与企业未来会计期间的纳税额相抵扣,故形成该项资产的原因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可以看作是企业一项隐形负债,这项负债必须通过以后会计期间企业多纳税来偿还,故形成该项负债的原因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86384
2 递延所得税形成的原因
总的来说,递延所得税形成的本质原因就是企业会计与税务机关计算的依据和口径不同,也就是税务部门按照税法向企业收缴的所得税与企业按照会计准则计量的所得税费用的金额不相等。具体来说,当企业持有的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一项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会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反地,当企业持有的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或一项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会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3]。
那么,鉴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企业持有的某种资产,所以下面详细介绍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相等的几种情况:(1)税法不承认资产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2)企业在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时采用的折旧方法或者核定的折旧年限与税法产生差异时(3)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计算所得税时税法不予承认(4)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使用寿命和税法由于其开发优惠政策所确认的初始入账成本有所差异[2]。
3 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
在会计核算中,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应交所得税核算的是企业按照税法实际应交到税务机关的金额,所得税费用核算的是企业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金额。笼统的说,正是因为有了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双重标准”,所以才会有递延所得税的产生。而在企业的日常会计计算中,通常是通过调整税法不承认的计税部分来计算递延所得税的数额。简单而言,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的详细流程见下:
(1)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当期企业利润总额±需要调整的会计与税法上不等的金额
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应纳所得额×适用税率
(2)计算本年度递延所得税
(3)作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
在此需要予以说明,上述会计处理是在通常情况下递延所得税计入所得税费用的例析,而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可供出售债务投资和可供出售权益投资属于特殊情况: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应通过所有者权益的“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计量,详细解析见第三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