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实验法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失望礼物范式,另一种是反转胭脂实验。失望礼物范式是通过给儿童一个他不喜欢的物品,看儿童能否通过判断主试的情绪变化来回答是否喜欢礼物,来判断儿童是否具有白谎行为。反转胭脂实验是专门研究白谎的实验方法,是在儿童不注意时,在脸上画一个明显的标记,看儿童在拍照的时候是否会说出来,如果儿童没有说出来,并且说主试很漂亮或是很适合拍照,就说明儿童具有白谎行为。
1。4白谎的研究现状
1。4。1国内的研究现状
对白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与研究。张宏国认为白谎是一种语言策略,所以他的研究方向侧重于研究白谎的语用,通过字面意思来研究影响白谎的因素和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内各因素起的作用。[10,1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白谎是一种常用的社交手段。这类学者侧重于白谎的发展特点、概念理解和道德评价。[3,12]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对自己行为表达进行判断时,能够越来越多地考虑社会情境的相关因素和自己行为引起的后果。国内进行的关于儿童白谎理解和评价的研究多与对其道德的研究相结合,其中包雪华、徐芬(1995)的研究较有代表性。该研究基于的假设是当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且能自觉利用他人情绪线索来判定一个人的行为时,白谎行为应该被给予积极的评价,即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白谎属于亲社会行为。这一假设是颇具道理的,但是研究仅止步于此,并没有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对白谎行为的评价进行深入的分析。[9]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多为正常儿童,较少关注缺乏亲社会性的特殊儿童。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广义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儿童,狭义是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13]特殊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智力或其他方向的原因,使特殊儿童在与同伴交流中处于不利地位,但这并不代表特殊儿童没有亲社会的意愿。孙圣涛在《中度智力障碍对白谎的理解》中使用权威、奖励、榜样三种方式进行诱导,[14]他的关注点在学生对白谎的理解上,并没有突出白谎的亲社会性,在研究中与被试保持的关系不是平等的,是一种权威和榜样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是诱导的方式,这种方法使得儿童说白谎的部分原因是由诱导导致的,并没有深入研究特殊儿童的说谎是否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表现。本研究主要是为了证明亲社会性弱的特殊儿童也具有白谎行为,即他们可以根据他人的情绪状态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
1。4。2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同国内一样,在研究说谎或是欺骗方面占多数。研究发现,儿童早在2岁的时候就已经具有行为主义水平的说谎,儿童会通过否认自己的行为来避免惩罚或一些消极的后果。在儿童4岁的时候就会转变为心理主义的说谎,则是通过谎言来使他人产生错误的信念,从而使他人产生错误的行为。[15]
在说谎的研究中,白谎的研究是很少的。其代表性的研究是Talwar和Lee(2002)与Talwar,Murphy和Lee(2007)两个研究。Talwar和Lee(2002)采用“反转胭脂任务”讨论了3-7岁儿童白谎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都具有白谎行为。[16]“失望礼物范式”是Talwar,Murphy和Lee(2007)用来讨论3-11岁儿童的白谎行为时采用的方式,研究同样表明大多数的儿童具有白谎行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会有更多的儿童具有白谎行为。[17]Felix Warneken* and Emily Orlins在2015年时用“评价画作任务”来证明来儿童的白谎行为会因为他人的情绪而增多。[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