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互联网+”的研究
“互联网+”这一理念的首次提出是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认为未来各行各业的产品和服务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的特性来进行宣传与发展。之后在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马化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呼吁坚持以“互联网+”为发展驱动,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同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的部分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 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1]。自此,“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在慢慢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为未来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92721
目前,关于“互联网+”研究的主要成果有:黄楚新与王丹认为“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传统产业则是其外在表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则是它的深层目的,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来说,互联网+”则是动力与引擎,是必要的途径。[2]随着“互联网+”这一新理念的传播,引发了各行各业的关注热潮,吴煜琪就当前“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与看法;[3]王竹立则以“互联网+学校”、“互联网+课堂”、“互联网+学生”、“互联网+教师”为切入点分别从教育的角度进行了自由联想;[4]王晶与朱慧颖则对近年来医疗市场规模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设想了互联网以特点和技术改变了医疗行业的运作方式后会发生的种种情况。[5] 欧阳文风则是以物联网的发展为大背景,并以湖南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物联网在其区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6]
随着互联网+计划的不断推广,各个传统行业都开始走上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之路,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围绕如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将中国的传统产业更好发展的论题作了相关研究,对于将互联网+与区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
(二)关于区域文化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区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张佑林在其专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对于区域文化的定义是由于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导致了地域的局部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差异。他认为,“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这些总和最终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7]。孟召宜、渠爱雪、仇方道则在《江苏区域文化资本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中以江苏省为例,就江苏省文化资本的动态变化、空间分异进行了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得出未来江苏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8]邱爱梅则以区域文化作为切入点,将区域文化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对其所具备的几个一般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此来探讨文化因素对于建立区域品牌的影响。[9]此外,还有许多文献以某个地区或城市为例,分析了其区域文化的发展战略,如张仁汉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浙江为研究个案》,李晓静的《潍坊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与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