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区域文化,国人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较多,欧阳友权和吴钊都认为在文化产业领域实施“互联网+”有助于形成新的生产方式,拓宽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筹措渠道,加速全民的文化创意等等。[10]黄芙蓉则从“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入手,探讨了引领、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转型、快速发展的优势,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时代特征,提出了重构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发展对策与创新模式。[11]刘星则以贵州省为例,以推动贵州省文化产业能够在“互联网+”浪潮中快速发展为目的,就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发展贵州的特色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度的探索。[12]
综上,国内外学术界大多都在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上做文章,对于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多,认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有着深层的影响与作用,并且其中有大部分都是仅仅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某一区域为例提出见解与看法。
(三)关于区域文化影响力的研究
罗能生、郭更臣、谢里都认为文化影响力应当属于文化软实力中的一种,除此以外还包括文化的生产力、文化的传播力、文化保障力、文化的革新以及内核文化的力量,并根据图表依次进行了指标分析。[13]同样的,侯妍妍、李荣菊就新媒体传播对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将新媒体作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之一。[14]冯英娟将区域文化分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分析了区域先进文化影响力的组成要素,最后就如何提升区域先进文化影响力提出了看法和建议。[15]
由此可见,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对于区域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较多,而对于区域文化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的研究很少,另外,特别针对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的区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本都多针对我国某地区的现状提出一定的对策进行改进,亦或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针对其他行业进行研究,针对以上观察,可以根据一些研究“互联网+”环境下文化产业建设或是其他传统产业发展的文章进行分析,提炼出“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的研究思路。如薛世宏从民众的浅文化习惯分析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要求。[16]谢艳娟、韦春北则从建设地方大学的角度出发,以此来探讨地方大学对于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的机制构建等等。[17]
总体上而言,研究不够深入,视角不够多元。因此,这就给本论文留下了一定研究空间。论文主要以“互联网+”与区域文化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在“互联网+”背景下区域文化传播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依托互联网来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区域文化的发展在“互联网+”开启的新时代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参 考 文 献
[1]孙柏。“互联网+”金融变革与机遇[J]。金融博览。2015(8):38。
[2]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
[3]吴煜琪。“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发展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274。
[4]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7-21。
[5]王晶、朱慧颖。“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五大产业链的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