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关联理论又称投入产出理论或产业联系理论,利用该理论得出的研究结果不仅能得出产业自身的投入与使用情况,还可以反映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投入和产出相互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并且还可以应用于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与预测和计划制定等。60569
产业关联度理论研究
产业关联理论是从产业关联的日益紧密及作用效果的日益显著而发展起来的抽象化理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周密、全面的研究方法,主要借助于经济体内的投入产出表,通过指标系数、矩阵变换方法等等对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计量上的分析,研究各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从而对产业关联分析、经济预测、政策指导等提供支持。
萌芽阶段,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学者包括的经济学者有威廉·配第、魁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博尔特凯维奇以及马克思,这些学者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强调了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的重要性,对之后产业关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其中,马克思以自己的方式,即将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两部门的划分方式,以恒等式形式表述了社会简单再生产和社会扩大再生产,两部门的划分可以说是社会产业划分的先驱。后来里昂惕夫的导师博尔特凯维奇给出了不同于马克思的另一种计算形式,这一形式也对里昂惕夫后来的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
产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瓦尔拉斯、凯恩斯和里昂惕夫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874 年瓦尔拉斯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是马克思两部门均衡的扩展,价格在其中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通过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形成市场出清价格,达到一般均衡状态。同时期的凯恩斯将社会部门划分为厂商、家庭、政府以及国外消费者四部门,依据社会总生产等于社会总需求,得到均衡国民收入。瓦尔拉斯和凯恩斯的研究对里昂惕夫产业关联理论的正式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1928 年里昂惕夫形成了产业关联理论的早期研究成果,并于 1941 年在《美国的经济结构 1919-1929》,全面而系统的提出了产业关联理论基本原理,正式形成了现代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关联理论一经诞生变受到了众多学家的关注,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将整个经济体系全部纳入到研究范畴,这是其他理论与方法所不具备的,由于其优越性,研究方法也开始逐渐出现多样化,这一时期主要有:研究形式向动态化、最优化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如:大道定理,并且,数学中的不动点定理,压缩映射原理等也为模型优化求解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模型优化使得在政策上更具有指导意义,它依托于生产优化、消费优化,使得社会生产能得到帕累托改进,甚至达到帕累托最优。论文网
农业产业关联度实证研究
1957 年,Ray A. Goldberg & John H. Davis 一同出版了《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提出的 Agribusiness 的概念用以表达农业领域和商业领域之间高度互为依存的关系( Goldberg & Davis,1957) 。两人认为 Agribusiness 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由大量的技术、组织、制度方面的变化所导致的。美国农业部基于对农业的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功能
相互依存性的认识,将农业及其相关的产业统一称为食物纤维体系。日本农林水产省则把农林渔业、关联制造业( 食品产业、资材供应产业) 、关联投资、饮食业和关联流通产业( 商业、运输业) 统称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 周应恒等,2007) 。遵循 Agribusiness 的原意,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国情,笔者将包含农业生产投入、农林牧渔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主要环节的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称之为农业关联产业( 周应恒等,2007) 。这一系统中,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渔等,成为整个系统的产中环节; 以此为基点向两端延伸,尤其是向后延伸。向前是产前环节,通称为农业投入部门,包括种子、种畜、饲料、肥料、药品、农用设备、机械、农用设施、农村金融以及其他支农服务业等; 产后环节包括农产品储藏、加工转化、流通及相关服务业、饮食业,农产品加工制造包括纤维及食品制造业( 含烟草) 。各环节通过经济技术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具有完整链条的农业关联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