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
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资产的减值客观上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实施盈余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资产的减值在某种层面上推动却也限制着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外国学者就开始探索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早期的大量实证分析表明:企业有采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Strong和Meyer(1987)最早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经营情况与其操纵利润的行径紧密联系。当企业预期后期经营情况将出现恶化时,就会偏好于计提巨额减值准备,在今后的会计期间内择期转回来提高特定期间内经营业绩。资产减值准备因为计提和转回依赖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观判断,灵活程度高,因此变成企业调控业绩的重要方式。上市公司前期大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若
出现盈利减少或者需要扭亏为盈时,就通过转回前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利润进行调节控制[11]。
我国很多会计界人士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过探究。侯翠平,董瑞丽(2011);周东华
(2013);黄慧茹,汪秀春(2014);林静(2015)采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角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实证分析,其最终研究结论大都表明上市公司中有采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以实现盈余管理的行为[12-15]。
2006年2月15日,新《企业会计准则》发布面世,里面对“资产减值准则”进行了修订,且定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学者罗进辉、万迪昉和李超(2010);李姝、黄雯(2011)分别研究了新资产减值准则施行的成效,其最终结论表明:新准则的施行对制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径所起的实际成效非常有限。其中,罗进辉、万迪昉和李超(2010)搜集了2004至2008年这五年间我国A股市场上全部制造类企业的相关数据,探究了我国新准则正式施行前后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以及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行径中包含的盈余管理动机,
得到结论:我国新资产减值准则的施行对制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成效有限[16];而李姝、黄雯(2011)则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研究方法,得到结论:新资产减值准则施行后,上市公司对于计提短期资产减准备有着比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更加强烈的动机汇总各种资料,可以发觉,判别上市公司是不是采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实施盈余
管理的资料比较丰富,但从中发掘上市公司究竟使用哪些资产减值准备实现盈余管理的资料略少;而依据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根本目的,研究其倾向于计提哪种减值准备实现盈余管理的研究资料几乎没有;在我国财政部发布新准则后,研究其施行成效的文献较多,而考虑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产生何种影响的文献同样较少。
此外,作者对常见的资产减值做分类,如下表所示。同时引用了目前学术界频繁提及的观点“非流动资产减值”,且把新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指明的一经计提后续会计期间严禁转回的资产减值类型纳入这一门类。参 考 文 献
[1] 李露。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泰山学院学报,2015(01):101-104 [2] IFRS Statement No。36- Impairment of Assets,2002
[3] 张静文。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类型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D]。 北京交通大 学,2014
[4] Katherine schipper。Commentary earnings management [J]。Accounting Horizons,1989(12):9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