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针对“脸谱化宣传”的研究不是非常多,但有关“脸谱化”的研究则较为丰富。批评电影中“脸谱化”现象的文章比较多,时间也比较早。1979年,唐世林在《电影评介》上发表了《让“脸谱化”见鬼去吧》,文章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讽刺了“四人帮”时期电影中英雄人物、反派人物的脸谱化问题,认为“脸谱化不能正确反映生活的真实, 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1]同样暗讽“四人帮”时期的脸谱化现象的还有于绍康1981年在《电影艺术》上发表的《脸谱化、概念化表演由来已久》。文章指出电影在角色表演、剧本、导演、化妆等方面存在脸谱化问题,其中“反面角色创作中的形式化、概念化的东西的确很严重”,同时希望所有电影工作者们能够共同配合克服这些缺点。[2]80493

针对“脸谱化”问题的研究在文学领域也有集中体现。《文艺理论研究》在1983年刊登的《脸谱化·性格化》这篇文章中,以曹雪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为例,批评当时热衷于脸谱化的创作者,“简化了生活的逻辑, 使我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失去光彩, 也使他们笔下人物失去真实, 或者流于概念化”,这实则违背了现实zhuyi。[3]2011年,刘传霞、石万鹏在《贵州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脸谱化的身体——论1950-1970年代中国文学的身体叙述》,文章研究了1950年到1970年的中国文学身体形态脸谱化与政治化的紧密联系,认为这虽然有利于意识形态的快速整合和确立,有利于身体美学的建构,但是因为“身体形态的脸谱化叙述其实违背了人的真实性、自然性”而使得其与政治化的结合走向极端。另外,文章中有专门论述文学作品中英雄模范人物的脸谱——不仅是大众审美的选择,更包含隐形政治权力的规训。[4]论文网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电影、文学领域的“脸谱化”或多或少会与政治领域存在交集,这与中国特殊的国情有一定联系。到了当代,更有直接研究政治领域“脸谱化”现象的文章。陈洁2009年在《员》上发表的《现代政治史研究中的脸谱化》一文中,引用杨奎松的《国民的“联共”与“反共”》(2008)的观点,提出脸谱化是“研究现代政治史中最典型的一种态度”,即“戴帽子”,并认为这与中国“黑白分明的是非教育理念、传统的意识形态熏陶”有关联。[5]2015年,李轲在《当代传播》上发表的《政治传播中的地方官员“脸谱化”现象研究》,以新闻传播学的角度,从符号化和议程设置两个层面剖析被“脸谱化”的地方官员陷入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悖论,并提出“一些地方官员的‘脸谱化’现象之所以产生,固然与害群之马有关,但也与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关”。[6]

综上可见,有关“脸谱化”的研究多集中在电影、文学和政治领域,但现在由于大众传媒领域的迅速发展,此方面的研究逐渐以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展开。2012年,陈倩在《传媒观察》上发表了《区域形象“脸谱化“的传播定式——以东北媒介形象传播为例》,认为当今社会是传媒盛行时代,受众认知世界的重要来源是大众媒介所建构的“虚拟环境”,“而区域形象在借助媒介传播时往往受众多主客观‘噪音’的影响,出现片面、刻板的‘脸谱化’形象”。[7]刘钊2014年在《传播与版权》上发表的《李娜媒介形象建构的考察:摆脱脸谱化的多面向体育明星》一文中,并没有批评“脸谱化”,而是认为中国媒体对于体育明星的媒介形象的构建,“已经逐步跨越单面、同质和脸谱化塑造运动员的典型形象”,转为多元化、多面向、多层次地建构运动偶像。[8]

上一篇:旅游地形象策划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下一篇: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微信公众号F2F营销模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和手机电脑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网络直播内容研究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移动支付旅游消费习惯影...

个人消费信贷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房车旅游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安康汉江网讯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