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汉献帝在李傕、郭汜等人的胁迫下四处流亡,狼狈不堪。虽然有杨奉、董承等人的保护,车驾终于能够回归洛阳,但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曹操在山东,听说车驾已经回到洛阳,就聚众位谋士商量对策。荀彧提出了改变曹氏地位的战略性决策,他建议曹操通过天子向诸侯发令,从而获得主动权。曹操高兴地采纳了这个计谋,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有利地位。曹操灭了张绣、吕布等势力后,想要攻打实力强胜的袁绍。名士孔融认为袁绍兵多将广,很难战胜。荀彧却不以为然,信心满满。他把袁绍营中的谋士田丰、沮授、郭图、审配、辛毗、许攸等人都分析了一遍,又说颜良、文丑只是匹夫之勇,详细地向曹操阐述了那些人的弱点。这番言论大大鼓舞了曹操战胜袁绍的决心。不过,袁绍部下果真是那么无用吗?其实不然。《三国志·袁绍传》记载:“沮授说绍曰‘横大河之地,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3]P214可见袁绍手下还是有很多能人的,如果他能够及早听取手下谋士们的建议,又何尝不能逐鹿天下?荀彧的那番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大部分还是为了鼓励曹操对抗袁绍。荀彧心里明白,曹操必须统一北方才能有更好地发展,所以袁绍必除。至于袁绍本人,在当初荀彧舍弃他投奔曹操时就知道,袁绍刚愎自用,难以成就大业,根本不值得害怕。官渡之战时,曹操兵力渐渐不支,而且粮草也跟不上了,于是想要退兵。他写信向荀彧求计,荀彧告诉曹操,现在是很关键的时候,是战争胜利的转折点,一定要把握机会,坚持和袁绍斗争到底。争取利用这次机会一举消灭袁绍。曹操得到回复后很高兴,命令军队咬牙坚持,后来又用计烧了袁绍粮草,使敌军大乱,并乘机消灭了袁军的主力,从而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到这个时候,北方势力中曹氏一家独大。在这一系列的胜利中,荀彧的战略性决策起了主要作用。

蜀汉政权中的第一谋士非诸葛亮莫属,他也是全局性谋士的代表人物。刘备势力是当时争霸的诸侯中比较弱的,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去拜访隐居的名士诸葛亮,拜访了三次才成功。第一次见面诸葛亮就给刘备仔细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曹操在北方独大,又掌控了汉献帝,和他争斗一定会吃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有三代,不仅有长江天险,而且当地的百姓也非常尊敬孙氏,所以可以作为盟友而不能去争夺领土。荆州是个很关键的地方,守将刘表能力不足,肯定守不住;益州天府之国,守将刘璋软弱无能,不懂得勤政爱民,时间久了内部一定会出问题。而刘备是帝王的后代,以仁义扬名天下,如果能拥有荆州益州,安抚西边南边的少数民族势力,与孙权结盟,善待属下:等到天下局势出现变化时,就出兵攻打中原。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不出门却知道天下大势,刘备听从这个建议后果然日益强大,最终成为蜀国主人。

东吴孙权势力中最有全局观念的是鲁肃。曹操带兵南下,号称自己有百万大军,东吴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十分害怕,多数文臣都认为江东势力很难正面对抗曹操,劝孙权投降。只有鲁肃坚决反对投降,他认为其他人可以,但东吴主人孙权不能这么做。鲁肃对孙权说:“如果我们投降曹操,并不会有严重的后果,但是将军投降了的话,要到哪里安身呢?最多能够封侯,又哪里有机会再称王呢?大家的想法都有私心,希望将军早点下定决心,对抗曹操。”正是这番话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这个决定关系到东吴的生死存亡。孙权听取了鲁肃的建议,和刘备结盟,组成孙刘联军,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让曹氏元气大伤。这场战争的结果,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论迟子建小说的乡土情结《原始风景》《向着白夜旅行》
下一篇:苏东坡酒中境界苏东坡与酒相关的作

《千与千寻》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林地居民》中的视角转...

论夏目漱石《门》中宗助的悲剧

空空道人评点《红楼梦》文化创意思想述论

空空道人评点《三国演义》文化创意思想述论

《龙族》的“代入式”叙事策略研究

论《文心雕龙》中的草木意象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安康汉江网讯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网络语言“XX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