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觉新的心目中,封建伦理制度是不可动摇的,也是不可以反抗的,它是金科律令,是绝对的权威,所有人都必须维护这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而对于大家族中的长房长孙高觉新来说,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自己的父亲提出结亲这件事,甚至他的婚姻是根据抓阄来决定时,他没有任何异议,只选择默默接受,就连之后家庭的重担加之在自己瘦弱的肩膀时,也表现出逆来顺受的样子。他不是觉民,没胆量反抗家族和梅在一起;他不是觉慧,没有勇气放下一切一走了之,所以在这些叛逆的、敢做敢当的弟弟面前,他所有的行为被讽刺为“作揖zhuyi”,“不抵抗zhuyi”,显得太过懦弱无能。他也不是克安克定或者陈姨太她们,曾受过的教育让他知道自己这长辈们所做的事是错误的,心中厌恶,也不会与之同流合污。在这个有着两极分化的家庭里,高觉新定然显得格格不入,他的牺牲也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表面上大家都需要自己,然而脱离了自己其他人照样生活得有声有色,他显得有些多余。由此看来,高觉新这个绅士扮演着的只是一个“多余人”的角色。
二、高觉新的虚伪与真实
高觉新的虚伪是从父亲肩上接过家庭的重担开始的。曾经的觉新是一个单纯追求知识与爱情的青年,美好而快乐,可在母亲病逝,家长逼迫结婚后,一切的幸福都化为乌有。若自己再像从前一样,不顾一切,那么生他养他的大家庭势必会毁在他的手里,因为他根本没有在外来文化里找到如何管理绅士家族的方法,所以只能沿用自古以来的封建方法,即使知道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而使用这种封建腐朽的管理方法,就必须要改变自己,去适应封建社会和家庭,真实的自己是绝对站不住脚跟的,所以高觉新不得不带上虚伪的面具,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藏起来,学会迎合他人, 这样才能得以生存,也不会让家族在自己手里毁掉。
高觉新的放弃表面上看起来好似无私,他为了长辈们高兴,放弃了与梅表妹之间纯粹的爱情;为了家庭和睦,压下心中的愤懑,但在以觉慧为代表的先进青年看来着实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为了避免与长辈之间发生冲突,觉新在可能的范围内会极力敷衍陈姨太、王氏、沈氏,对她们表现得很尊敬,只要有要求,就会陪她们打牌、买东西;面对克安可定的骄奢淫逸,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保持表面上的和平;尽管知道“血光之灾”纯属迷信,但面对老一辈的坚持,明知这要做的危险性,却还是不得不把将要生产的瑞珏送到了城外,结果就是失去心爱的妻子。虽然对陈姨太、克安等人感到厌恶,但是表面上却笑脸迎合,尽全力满足他们的要求,虽然渐渐地他看清了虚伪和腐败的封建伦理制度,激愤地喊出“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所带来的残酷,感受到“人生好凄凉”,却没有发现自己也被这个虚伪的社会同化,成为一个虚伪的人。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然而,虚伪始终不是高觉新的本意,时间越长,对他的折磨越久,心里积压的痛苦就越多越深。在第十二章中觉新第一次当着别人的面哭诉了自己无奈的抉择,这时候的觉新是真实的,能够让读者最直观地感受到他的痛苦。这章讲述的是觉慧、觉民和后来的陈剑云几人在觉新的办公室里读着刚得来的新书,性子直率的觉慧在看到《前夜》关于爱情的内容时,内心得到共鸣,就大声地读了出来,却抨击着在场其他人的心灵。通过《前夜》对爱情的解答,每个人都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如今却无比向往的美好爱情,转而联想起自身,更对自己现有的爱情和爱情观感到无尽的悲哀。而对于错过心爱的梅表妹,刚与一个素不相识女子结婚的高觉新来说,无疑是更大的冲击,以至于之后承受不住,最终“痛苦地哀求”觉慧不要再继续念下去。“‘我不是青年,我没有青春。我没有幸福,而且也永远不会有幸福。’”[1](P82)这些话是来自他内心处最深的呐喊,一直以来都含着虚伪笑容过着腐朽的绅士生活,在这一刻,心里累积的悲痛像是找到了发泄口,大力地喷发出来。当与瑞珏结婚,成为一位丈夫时,当父亲病危,家庭的重担移到他的肩上时,觉新就不再是青年,也失去了青春,而这些注定了他没有且永远不会幸福。没有激愤只有“悲伤的调子”,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自身的状况,正如觉慧所说:他正在过着日渐妥协的生活方式。虽厌恶现有的生活方式,却仍是日渐妥协,若不是被迫害到无力反抗,他又为何不争。人性本善,没有冲破黑暗的束缚,不仅是因为他的无能为力,还有一方面就是他作为长子的责任,可以说高觉新是为大家牺牲了自己的小家,从此隐藏起真实面目,自我麻痹,不知不觉形成了虚伪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