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儒学开蒙之初就承担着“中和”的儒学精神。对《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是孔子“中庸”原则在美学批评上的具体运用。[1]学界由此推演出了孔子的“中和”思想。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就是儒家评判的理想标准,无过也无不及。但是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们很少按照“中庸”之道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他非常向往三代之际的美好时代,说:“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论语·泰伯》)所以,我们来看《关雎》,诗中君子对淑女爱恋而不轻佻,相思而不悲伤,抒情真挚、得体,文艺的情感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不淫、不伤”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符合儒家的道德礼仪规范。这也就是林祥征先生所说的《诗》中有一个“度”的问题。[2]《关雎》中男女之爱是自然而生的感情,但社会历史要求人们对这种感情要加以节制,使之符合社会道德所认可的情感,并为社会所接受。它所传达的,是一种以感情适度、婚姻和谐为目标中和之情。因此孔子评价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际上意味着一种“中和”之美,也就是周代的审美理想。如《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季氏》:“不学《诗》,无以言。”“思无邪”指的是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都不过分激烈,应当不能过于直露,做到委婉曲折。君子对女色的追求与欲望,表现出来的是符合礼仪的分寸,是人生中极具意义的乐事,同时,在失意之时,也不会有悲伤失意之感。孔子还强调“哀”和“乐”要适度,《论语》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即反映了孔子“致中和”(《中庸》)的思想主张。论文网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读出两个信息,一是孔子删诗,二是《关雎》为风之始。如果按孔子“删诗”一说,这篇诗被编在首篇,却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它编在《周南》的首篇,是被作为推行“文王之化”的主要作品,用于爱情婚姻的社会教化。诗中对“窈窕淑女”的思慕、追求以及想象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始终都在文明、理性的范畴之中。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怦然心动和“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强烈思慕到“琴瑟友之”的热烈追求,最后以“钟鼓乐之”隆重场面迎娶,符合礼仪、礼教。“不淫、不伤”宣扬男女情爱是人性的追求,也是人生之大本;“琴瑟友之”合乎自然法则,又有正确的恋爱观,行为不超越礼仪的范围;“钟鼓乐之”寓意两性的结合要举行正式的婚礼。这是孔子把《关雎》屡加赞赏的原因。《诗》中同样有一个男子追求女子的故事,如《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此诗要表达的意思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为什么不可求思呢?因为这是游女。《诗经》时代的周人,对于“窈窕淑女”,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而对于“游女”,却是“不可求思”。由此可知,“窈窕淑女”一定是和“游女”不同的两类人,且是相反的两类人。周人还是喜欢“窈窕淑女”,而不是整天在外面游荡的女子,这是对文明、理性爱情的向往。

上一篇:《复活》中看人性沉沦与复苏
下一篇:文珍小说人物论城市边缘者的逃离之路

《千与千寻》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林地居民》中的视角转...

论夏目漱石《门》中宗助的悲剧

空空道人评点《红楼梦》文化创意思想述论

空空道人评点《三国演义》文化创意思想述论

《龙族》的“代入式”叙事策略研究

论《文心雕龙》中的草木意象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