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总结前代专家学者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以时间为脉络,以文献资料为佐证,本文对连词“然而”的形成过程及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论证。将连词“然而”的成词时间确认为上古时期,并将其语法功能最终解释为转折连词。了解“然而”的成词过程及演变,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现代汉语中“然而”的理解,也为连词研究提供材料和依据。80067

毕业论文关键词:然而;上古时期;连词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onjunction "Ran'er"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theories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taking the time as the context, the bibliographical information as argument。This paper mainly demonstrat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junction "ran'er"。 The conjunction " ran'er " is trace back to the ancient period, and its grammatical function is ultimately interpreted as disjunctive conjunction。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word " ran'er ", we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better in it's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Meanwhile, it also provides materials and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conjunction。

Key Words: Ran'er; the Ancient Times; the Conjunction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连词“然而”的研究现状1

二、连词“然而”的形成过程2

(一)指示代词“然”与连词“而”的搭配使用2

(二)指示代词“然”的词义虚化3

(三)连词“然而”的最终形成4

(四)连词“然而”的成熟5

三、连词“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功能6

参考文献 7

致谢9

连词“然而”的形成过程分析

一、连词“然而”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前辈和学者也逐渐开始向词的产生及发展方向努力。在此时提出并讨论连词“然而”的形成过程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响应了学界的号召,鼓励人们关注成词过程及词性演变,也为研究连词甚至虚词的产生及发展提供可靠依据;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古今语言之间的衔接,促进当代语言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纵观学界对于连词“然而”的研究,可参考的资料并不多见,并且在观点上也略有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将“然而”作为连词的语法功能归咎为是表示转折意义的连词“然”与同表转折意义的“而”的组合使用;本文呈现的则是另外一种目前学界普遍支持和赞同的观点,以刘利先生为首的学者认为:“连词‘然而’是由指示代词‘然’同连词‘而’的组合演变而来,具体成词时间完成于上古时期”[1],并将通过例证对这一说法加以解释和说明,强调语言研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论文网

另外,除了对于连词“然而”的成因有较多争议以外,对于其形成时间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一部分学者认为,连词“然而”的产生应早于连词“然”的出现,但这一说法在近几年来提及甚少;大部分学者则认为,连词“然”的出现与连词“然而”并不存在十分必要的联系,并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证明,在《左传》等文献作品中,“然”作转折连词的用例已十分频繁,显然超过了连词“然而”的使用。朱城前辈曾在其作品中明确表示:虚词“然”字应当是在具有了表示转折的意义用法之后,同表示关联意义的“而”字相联络, 最终呈现为同义并列复合词。由此可以看出,连词“然”的出现并不晚于“然而”[2]。当然,也不乏有一些人,他们通常将“然”的转折意义视作是“然而”之省。吕叔湘就认为:“‘然而’的兴起早于虚词‘然’之盛行, 或者可以将其归纳为‘然而’之省, 以‘然’摄‘而’,如若将其视为‘虽然’之省的话,那就并非必定必然要与连词‘而’字相随”[3]。可是从已考证的先秦文献来看,“然”同“然而”的转折语用意义是可以分开来使用的,无需再与同样具有转折之意的“而”相连结,所以将“然”视为是“然而”之省的这一观点经过推敲以后是站不住脚的。

上一篇:《一句顶一万句》中的杨百顺形象分析
下一篇:李贺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从垦禁之争到地权纠纷对...

《千与千寻》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林地居民》中的视角转...

N1+V得+N2+VP结构句子的歧义研究

清末民初的广东媒妁与社会变迁

试论微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碎片化现象

唐宋词的情理圆融及其创...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安康汉江网讯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网络语言“XX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