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自从开播以来收视率就一直往上攀升,节目甚至超过了原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栏目30%。仿佛一个一夜之间爆红的“明星”,它的确是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将大众的视线都吸引了过来,使得生活中到处都是讨论它的声音,在社会上引起了超高的反响和众多的赞誉。《舌尖》更是被业界评价其改变了我国纪录片一直以来曲高和寡的窘境,被誉为“中国纪录片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目前国内有很多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相关论文,且大多数都是研究其爆红的原因;关于主流媒体应该怎样弘扬传统文化、如何使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等问题的思考,这些论文主要都是在分析讨论《舌尖》的优点、片中值得借鉴的地方,而本文则要从传播的视角下来分析其在美食传播推广上的缺失。
二、《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传播缺失的体现
《舌尖》美食传播缺失主要体现在纪录片对真实性的严苛要求局限了美食形象的塑造、纪录片按地域性的叙述方式阻碍了美食的传播、对陌生化理论尺度把握的偏差影响了美食的传播三个方面。
1。纪录片对真实性的严苛要求局限了美食形象的塑造
纪录片对真实的要求毋庸置疑,它给纪录片带来了诸多的益处,但是以传播的角度来说,纪录片对真实性的严苛要求在有的时候也会阻碍其对美食的推广。《舌尖》的选材都是取自真实生活,以素材内容为直接原型进行创作,摄制组在纪录片拍摄前期花费大量时间探访了各地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的主人公,拍摄期间与美食制作者一起日出而作,为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还原纪录片的真实性。看过《舌尖》的观众除了在一睹中国各地美食的风采之外更是能从片中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愁。片中袅袅的炊烟、潺潺的小溪、朴实的餐桌都无一不勾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乡愁,也正因为这乡愁情结使得观众对它颇有好感,获得了相当一部分的稳定受众,在备受观众好评的同时也使该片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的确,“乡愁”也使该片取得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舌尖》在这些真实朴素的素材基础上所建构出的这种“追忆”、“乡愁”的情感却是一种难以延伸、拓展的情感。这种单一的情感定位在很多特定的场合都难以被运用,这就局限了其对美食形象的定位,使美食的目标受众群造成很大一部分的流失 ,从而不利于片中美食的进一步推广。论文网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说的“真实”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在客观存在的层面上,真实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即客观事实或事实真相。世上不会存在绝对的真实,我们只可以尽最大的限度去接近、还原真实性。真实性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来说,即是纪录片中所选用的素材内容和细节过程原本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纪录片创作所表现表达的要以真实的素材内容为直接创作原型。【1】和其他艺术品一样,纪录片也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内容层面,即事实;一是表达层面,即表现事实。创作者在敲定事实以后,需要用心思考的是如何“表现事实”。通过记录的方式,纪录片对客观事物进行选取、概述、提炼、组织,并将自己的情感与价值判断融入其中,这便是真实的含义。【2】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纪录片,自然也要遵循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真实”也确实为其带来了好处:《舌尖上的中国》因为做到真实的展现了美食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影片增强了感染力,收获了大批观众,并博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片中展现出来所有的美食都来自真实的现实生活,观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就不言而喻了。“真实”使观众对《舌尖》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它“接地气”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