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次的课堂观察有4位教师讲课采取讲授法的教学方式,其余2位教师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言简意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篇幅短小,语言精悍的传达道理,欠缺的地方是对背景的描述不够详细,气氛烘托不够完美,所人物内心活动描述不够丰富,对寓言故事的场景刻画不够完善。所以用比较传统的讲授法进行寓言教学不利于让学生对人物环境等获得立体的感知,不利于让学生展看丰富的想象。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在寓言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传授给学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所要传达的寓意,教师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通常是只看课文,其余不讲,采用“讲课文-析寓意”这两道程序在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1],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课堂中,把寓言所要传达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针对访谈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很符合这一观点,教师A认为将寓言教学中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寓言内容有全面的感受,对学习语文能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C认为以将与生活为相关的寓言作为导语,就会顺利进行课文内容导入。论文网
(二)寓意解读单一,局限学生思维
课堂中的大多数老师认为一个寓意对应一篇寓言的灵魂和主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只传授给学生浅显单一的寓意,忽略了寓言所富含的深层含义,也更忽视了教师在寓言教学中要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多种方法的考虑问题,认识世界,发散学生的思维[2]。如教师E在讲授《坐井观天》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我们的课文题目“坐井观天”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坐在井底抬头看天。
师:是的!“观”在这里就是“看”。
“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除了告诉我们青蛙是坐在井底抬头看天是不好的,还在批判哪些呢?
生:批判了明明自己见识很少,还觉得自己是对的人。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我想到了我要多学一点知识, 见识要广一点。
生2:我想到了生活中的我们不能太自己为是,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生3:我想像小鸟一样遨游天际,多去世界各地上看一看!
师:生1说的真不错,老师希望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不要犯和青蛙一样的错误,不管是在以后的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能多走走多看看,积极参与,开阔眼界,那么你将成为生活中最见多识广的人!
教师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学生单纯浅显的浅层寓意。大多教师在讲授寓言引出寓意时喜欢问学生:“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等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当有人提出不同于教师所要传授的寓意时,教师总是选择忽略或者不予点评,只注重预先设定的寓意的传授,从而造成了寓意的统一,局限了学生自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局限学生的思维的想象[3]。虽然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却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学生的思维戴上了枷锁,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针对访谈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很符合这一现象,教师A、B、C都认为寓言是一种具有哲理性、暗喻性和讽刺性特点的文学体裁,它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帮助。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只有不受任何限制,在多方面的对比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教师使用讲授法的课堂上,教师总是把学生往预先设定好的唯一的思维路线上领,让他们顺着这一条直线往前走,这样单一理解寓言寓意的做法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