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文献来源分布
(四)作者分布
由于该学科起步较晚,少先队员组织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总体较少,且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实践类成果和活动推广。学术类研究成果主要来自高校科研工作者,所以主要从高校中选取发文量较多的几位学者来分析。其中,姜金栋教授4篇,他主要研究少年儿童的组织认同,并运用实证分析,推动了学科的科学化研究。发文量排名紧随其后的是曲阜师范大学的陈东慧,浙江师范大学的章秀英、何靓和陈汝男,以及云南师范大学的姜楠,这五位作者关于该研究均各发文3篇。其中,陈东慧尝试运用社会学理论以及从过渡礼仪角度对少先队员组织认同进行研究;章秀英和何靓则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特点下少先队员组织认同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分析;陈汝男运用了质性研究方法,对浙江中部地区少先队员组织认同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晏祥辉博士论文是通过调研对大队辅导员的职后教育进行实证研究。姜金栋教授和晏祥辉博士同时也是四川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这说明学术机构对推动学科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既为学者提供了研究方向,又为其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其余文献的作者由一线教师和其余高校学者以及相关机构如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各省团校、各级共青团组织等组成。从发文量来看,一线教师发文9篇,其余高校学者发文128篇,相关机构累计发文7篇。
(五)机构分布
对研究机构的分析可以反映该机构在少先队员组织认同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影响力。从表2(表中列出的是发文在4篇及以上的机构)中可以看出,涉及该研究方向的研究机构以师范类高校为主,较为突出的是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它是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率先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2013—2019年共发表文献17篇,占比11.0%,其中硕士论文12篇,期刊5篇;其次是浙江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分别发文12篇(占比7.7%)和11篇(占比7.1%);华中师范大学发文9篇,且文献多以硕士论文为主;华东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各发文8篇;云南师范大学和成都师范学院各发文5篇;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和湖南大学各发文4篇,各占比2.6%,且均是硕士论文;中小学关于教学实践的期刊论文有9篇,占比5.8%,且多为一线教师联合发文;还有4篇是共青团组织、团校等其他机构的论文,占比2.6%。师范院校率先成立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二级学科专业,逐步建立了专业的学术研究梯队。当然,每个学校的研究方向还有差异,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科基础扎实,团队研究实力较强,它侧重于少先队组织建设研究,从宏观视角来强化少先队员的组织意识教育;浙江师范大学以组织制度建设研究来促进少先队员的组织观念培养;曲阜师范大学主要侧重少先队组织活动机制建设研究。各地对该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学术成果产出的不同。西南大学最早成立少年儿童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目前在该领域研究实力较强,受到教育部和团中央的重视。
表2 少先队员组织认同研究的机构分布
(六)被引分布
从文献的被引次数可以看出文献在对应领域的贡献大小,被引次数越多则价值越高。选取2013—2019年CNKI刊载的与少先队员组织认同研究高度相关的前10篇文献进行分析,文献被引情况如表3所示。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文章是姜金栋教授在2016年发表的《青少年组织认同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被引次数为24次。该文章在对比国内外组织认同研究和国内外青少年组织认同研究的基础上,调查和量化分析后编制出部分量表,其研究方法和相关量表编制受到众多研究者关注,为今后的实证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晏祥辉博士的《少年儿童组织现状及其教育策略研究》一文,被引次数为22次。文章结合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分析软件找出少年儿童组织内在特点和活动规律,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范式。年华的《小学少先队员组织认同特点研究》一文被引16次。论文结合教育学和管理学视角来诠释少先队员组织认同的内涵、特点,并运用实证方法,探寻少先队员组织认同的内在规律。陈汝男对少先队组织认同的定义展开讨论,文献被引12次。李戬对小学少先队员组织认同进行实证研究,文献被引11次。刘琦的文章在少年儿童的身份、角色、情感和行为认同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策略,如增强少先队员的角色知觉敏感性、鼓励少先队员增强自主能动性等。从被引文献的分布可以看出,当前对少先队员组织认同的研究正呈现多元化趋势,研究方法趋于多样,且具备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