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堂人际空间的构成
课堂人际空间实质上是由各种权力关系交织下形成的空间。在吴康宁先生的《课堂教学时空的若干社会学分析》中,吴先生将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即为可视的物理空间,另一种则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构成的主观化的人际空间。但对于课堂人际空间的构成,吴先生却未作具体的阐述。本文将根据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过程,对于课堂人际空间的构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师生权力的分配
在社会空间研究的过程中,布迪厄提出了一个社会实践空间的新名词——场域。场域体现着不同的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行动者根据占有的资本数量或者资本构成的差别而分配位置。通过布迪厄构建的这样一种关系网络,我们可以将社会中的人群划分出各派来,有着相似或相同资本数量的人群会表现出更为亲昵的关系,有着极为相似的性格、习惯、生活方式等等。而根据不同资本构成又划分出社会的各个阶层。由此,我们可以一窥社会各阶层的划分、阶层的内部构成以及各个阶层间的不同的生活习惯。
课堂作为一种教育的场域,它的资本的分配也是不合理的,课堂人际空间体现着师生权力的分配。作为重大资本的拥有者的教师,他分配有更多的权力,占据着相对支配的地位,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分配到的权力少,拥有较少的资本。
课堂教学具有社会学的种种特征,它的职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朝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那么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中,体现着权利的运作,而为了维持课堂的有序的秩序,课堂空间中的权力分配是合理、必要的。论文网
1.在教学管理中教师的控制行为
教师的权力一方面体现在其作为占支配地位的行动者采取的明确要求的控制行为。如当学生违反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是违背了学校领导层制定的校规,乃至班主任规定的班规,教师就有权对学生进行批评、控制。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不经老师允许随便与同桌说悄悄话,教师直接批评了该同学的行为,该同学意识到错误,闭上嘴巴正是对于教师控制行为作出的反应——服从。当然,教师在行使权力时也可以更加具有艺术性,例如,学生随意说话时,老师并未粗暴地制止他,而是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请同学回答问题,用眼神示意,使学生意识到错误,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与规范。
2.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控制行为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体现着教师的掌控力。拿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这一课堂实录为例,第一,他有权选择他的教学内容。由于他的授课的对象是石家庄市红星小学五年级(2)班的同学,因此他在选择授课内容时特意挑选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一文,这是学生们陌生的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新鲜感;第二,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他也花了工夫,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文,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古文的意思,并能通过故事新编的方式改编《杨氏之子》,在写作训练中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说,于老师对于《杨氏之子》的教学相比其他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是他在思索中探索出来的一条道路;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于老师也有所侧重。在对《杨氏之子》进行故事的改编中,于老师注重对于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他先请第一组组同学根据第一句话写一段话,重点写杨修的外貌,结合书上的插图来刻画九岁男孩的眼睛。又指导第二组同学根据屏幕上的文字展开想象,故事是怎么开头的呢?这一路上孔君平会看到什么?到了家门口时怎么敲门的?谁给他开门的?谁把他引进客厅的?在一连串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的想象力被不断激发出来。紧接着,他指导第三组,重点写他们的对话,孔指以示儿曰:孔君平看水果里面有杨梅,这样开头,他心里一定会想些什么,来一段心理描写。在对三组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他关注到了对于学生人物的外貌描写、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的方法的传授,当学生展示习作时,留意学生文章的通顺与简洁。从这一小小的写作训练中,可以窥视于老师在写作方面丰富的指导经验;第四,教学环节的实施中体现出教师的支配权力。每当教师开展某一教学环节时,学生都在无意识中进行配合,例如打开课本默读,抽取学生进行背诵,请同学展示习作等等,这些实质上老师下达的指令,都被学生接受并顺利实施,这就是教师的权力的有力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