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上来讲,旅游消费行为是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我期望的过程;从静态上来讲,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者使用了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现了旅游营销商为他们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71882
2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综述
现代旅游并非起源于我国,所以我国对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起步要晚于国外近半个世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学者才陆续开始了对旅游消费行为各方面的研究,旅游动机、旅游偏好选择(决策)、旅游认知行为、旅游信息收集等一系列行为。本综述主要就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认知行为这三个方面做一简单研究。
从各学者对于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内容来看,对旅游动机和旅游决策的研究是旅游消费行为研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大多数研究此道的学者都认为旅游动机与决策间是相互联系的,即动机影响决策。动机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根据Hawkin Best和Coney,"动机是行为的理由"。林晓航认为动机分析的理论依据有两种,Maslow的需求层次分析和McGuire的心理动机分析,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消费动机分析方法与营销策略的关系[1]。杨艳华选取高校教师作为旅游消费行为以及旅游动机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对其薪资水平、文化素质水平以及假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得出“旅游消费市场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收入和时间”这一结论[2]。许春晓对我国旅游消费的研究做了总结,认为我国旅游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消费的基本理论、趋势、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以及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四个方面[3]。张卫红认为维持带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实际动力是旅游动机[3]。论文网吴国清以上海为例,研究分析了都市居民乡村旅游消费行为决策,他认为居民消费决策行为在不同的群体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4]。郭亚军以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并研究了五大传统决策模型并构建了旅游者决策行为的三维模型即计量决策模型、路径分析模型以及决策评估模型[5]。许华在心理账户理论的角度对消费决策进行了探讨,他提出两种标签,即“情绪标签”和"认知标签",且这两种标签影响消费决策[6]。
旅游目的是整个旅游业的中心环节,在旅游决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中的形象会直接影响当地旅游业的收入,所以,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研究一直是旅游消费行为研究中的焦点。吴小根和杜莹莹以旅游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为理论基础,解析了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形成感知的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概念模型;他们总结出了三种影响旅游者形成感知的主要因素:“旅游者个体因素、目的地情境因素、感知刺激因素”[7]。吴必虎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城市居民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总结出了四条基本规律[8]。朱翠兰与侯志强研究了依托于网络口碑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提出利用网络的特点正向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9]。陈传康在旅行形象策划中提出行为形象与视觉形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且创新性的提出企业形象认知的概念[10]。
总的来说,由于国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先于国内,所以我国在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上,是基于国外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现实有利于我国更快更好的研究,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许多学者局限于国外的理论体系。我国对于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角度还比较片面。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内研究多数依赖问卷调查,且多数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还较少。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许多相关文章可以看出,研究者研究内容单一,缺少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