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鲜冷链研究及文献综述早在1996年,美国的Webvan公司就开始了互联网生鲜电商的尝试,拥有超前的运营理念和复杂缜密的算法,在短期内获得巨大成功后,最终由于盲目扩张,导致破产。国外发达国家对生鲜冷链物流的实践起步很早,相关学者对冷链物流的标准化应用及冷链物流技术的研究也很深入。81807
CasperC(2007)曾研究称,在冷链车辆行驶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及GPS等技术对其车内温度、车厢开关频数等进行全程监控,可以实现“车辆可视化”、远程控制等功能。对于如何达到货物的全程可视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RegattieriA,etal(2007)的团队提出,可以通过建立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整合RFID条码技术、GIS技术等实现供应链条的贯通。MaciejBieńczak。(2011)的一项关于计算机软件进行热交换模拟的实验表明,可以利用车辆本身以及运输的时间来预报冷藏车体的温度变化,并认为仿真软件可能成为对冷链运输具有支持和决策的一个有效工具。国内生鲜冷链研究及文献综述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已经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关于生鲜农产品的商业实践也逐渐增多,在技术、理论、政策等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阎羡功(2013)的研究指出,可以利用RFID温度标签来实时监测冷藏车内温度,并对不同食品的身份信息进行记录。并设定一个温度变化范围警戒值,当生鲜食品的温度变化超过警戒值时,会自动向温控系统报警,采取相应补救措施。汪旭辉(2014)对农产品的O2O框架及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农产品O2O将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生态系统,基于LBS的移动农产品O2O将占据主流地位[6]。安久意(2010)提出,我国应当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构建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系统,积极引导各相关方参与。纵观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发展,在可视化技术、温度监控、冷链物流标准化等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全程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监控运输途中的冷链断链问题;RFID温度监控可以时刻让各品类生鲜食品保持在适宜温度,降低腐损率;冷链标准化的正式实施在国内还有一段路要走。在如何有效解决针对个人消费者的冷链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尚未有很好的研究方案,本文在深入学习冷链物流领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LastCubic”的概念,用于解决基于需求拉动下的生鲜冷链物流商业模式的研究。论文网
我国生鲜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生鲜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我国生鲜食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冷链物流需求巨大
2014年,我国水果总产量超过2。1亿吨;水产品总产量6450万吨,同比增长4。5%;
牛奶产量增加5。5%,达3725万吨;蔬菜年产量超过7亿吨,位居世界第一;肉类总
产量达8700万吨,已经提前实现了“十二五”的规划目标[7]。
(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购买力增加,对生鲜食品需求加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8]。国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不断提升,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居民对食品安全、健康、便捷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生鲜电商发展恰恰能有效解决这些需求。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冷链物流存在断链问题我国冷链物流由于技术、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尚未实现全过程的冷链运输,我国大部分生鲜食品都没有进行预冷处理。有些生鲜食品需要进行初级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相应的低温环境。在进出库的装卸物流节点中,主要在常温环境下进行,冷藏车运输过程中,部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制冷设备并没有一直在运作。面向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中,多采取泡沫箱加冰块或制冷剂的形式,保温时间短,并且很难保证生鲜食品温度得到有效控制。总之,我国生鲜食品的整个冷链供应链中,存在很多断链现象,不但给商家消费者造成一定的损失,增加社会成本,也阻碍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