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分析
投资是指企业通过投入资金以在未来获取回报的一种行为,它分为适当投资及非效率投资两种。其中,非效率投资是指企业在这种投入资金的过程中的一种扭曲现象。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非效率投资现象大为存在。对于非效率投资的解释,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传统理论着手,在经典理论的框架下研究,分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导致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冲突而导致;另一类解释则将行为金融理论以及心理学考虑进来,认为在投资决策中,管理者的认知有限性以及自身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会产生影响。
1。2。3。3。1经典理论
3。3。1。3。1。1委托代理理论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资金不断地集中,所有者想进一步扩张公司却没有足够的经营能力,因此,现代公司制企业中逐渐产生两权分离现象,随之而来的便是委托代理理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委托代理人从事公司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代理人需要保障委托人的利益。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代理人有权自主进行公司决策,委托人对于代理人的监督实际上是艰难的。一般而言,最常见的委托代理关系有两类,一是股东与经理人之间,二是股东与债权人之间。
在股东与经理人即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代理冲突体现在,股东的目标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管理者则更多的在乎额外津贴、建立商业帝国以获得声誉、实现个人价值。当企业的所有者无法克服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督时,管理者就会利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来实现自身的目的。长久下去,这就可能导致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非效率投资。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导致他们高估收益、低估风险,从而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形成非理性投资。文献综述
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债务人投入资金以期获得成本及利息,而股东在承担有限责任时,股东会因为追求高收益而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一旦成功,获得高收益;而失败后也是债权人承担后果。这种盲目追逐高风险的行为极易引发非理性投资行为。
3。1。2信息不对称理论
最早期的财务理论假设存在“透明市场”,在此市场中,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管理者,都能在相同成本下同时获得相同多的信息。但是,显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实际市场中,同时、同成本、同样多,这“三同”中任何一点都难达到。由此,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它指市场交易双方拥有不相同的信息,掌握充分信息的一方处于优势地位。20世纪80年代,信息不对称理论被引入到企业融资过程中。在进行外部融资时,投资者会因为处于信息占有的劣势地位,而要求更高的收益与回报以维护自身权益,这将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引发逆向选择。投资之后,管理者出于股东利益做大化的目标,可能会投资于风险收益都较高的项目,引发道德风险。
3。2行为金融理论
随着对投资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发现,虽然传统的理论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却都基于“理性经纪人”的假设,没有从管理者自身出发研究非理性因素对非理性投资产生的影响。于是一部分学者开始不断放宽传统理论的假设,将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引入到研究非理性投资的过程中。
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始于21世纪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教授——心理学kahneman教授和smith教授也因此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此,认知科学开始在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发光发热。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除了会受到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还会受到自身的心理特征的影响,比如过度自信、从众心理、控制幻觉、心理框定、锚定效应等。过度自信则是在这众多的心理偏误中被认为最稳健的一个,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过度自信的存在性以及其对非理性投资的影响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来:自[优E尔L论W文W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