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于人类是必然性存在的。死亡也是苦难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人都是无法逃脱的。在安徒生的童话《母亲的故事》中,孩子已经奄奄一息了,呼吸微弱,脸上也没了血色。母亲极力想留住孩子,而死神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孩子抱走了。但母亲为此很难过并且不甘心,这个孩子的生命太短暂了,她认为命运对待如此幼小的生命是不公平的,她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她决定去找死神,将孩子救回来,殊不知死亡便是这孩子的宿命。母亲在寻子的路上也遇到了重重阻碍,但伴着一定要将孩子救回的强烈的欲望,她承受着一次次身体上的痛苦。她的胸脯被荆棘扎出鲜血,作为交换条件,她哭出眼珠,减掉长发,她终于冲破阻碍找到了死神,死神给她看了孩子的命运之后让她自己抉择,这时她才发现原来她从一开始就错了,她向上帝祈祷:“您的意志永远是好的。请不要理我所作的违反您的意志的祈祷!请不要理我!”既定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就像花开花落、生老病死都是客观的自然规律,而母亲起初不明白这个道理,只知道与死神抗争,兜兜转转了一圈才豁然开朗。

苦难是无法逃避的,只能学会去接受,就像故事中的孩子早已没了生命迹象,必然要被死神带走一样,苦难的降临是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的。母亲在最后一步选择了放手,也正是因为参透了人生的本质:存在即苦难。人类有肉体必然有物质欲望,人类有思想必然有精神需求,然而欲望无止境,需求永不满足,是人的本性,正是这种人类欲望需求与所得的不对等,即人类与外部坏境的冲突,才造成了今日的苦难。人需要学会直面苦难,正视苦难,认识到苦难于人类是本质性、必然性的存在,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现实与理想、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冲突是无处不在,永无止境的,这种认知便是苦难意识。论文网

孩子的想法总是单纯而又天真的,孩子的心灵总是澄澈明净,一尘不染的,但孩子终究需要成长。生命总是少不了苦难这种调味剂,疼痛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人生的九九八十一难,一难都逃不掉。而苦难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苦难总与温情共生,青铜、葵花一家人在一次次苦难中拥抱地更紧;小英子也在苦痛中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母亲拥抱荆棘时流出的温热的血液使荆棘抽出新叶,在寒冷的冬夜里开出娇艳的花朵。亲情、责任、母爱的醇香都在苦难的催化剂中愈发浓烈,愈久弥香。

儿童文学需要造梦,同样也需要把梦打碎,毕竟没有人能永远活在美好的童话故事中。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现实,面临苦难,儿童在人格形成的萌芽期更需这种痛苦教育,培养苦难意识,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一个很好的生存状态,不轻易被苦难打倒,能够在苦难降临的时候,坦然接受,从容应对。

二 苦难意识下的独立自主

苦难意识告诉我们人类与外界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要接受风雨的洗礼。然而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冲突时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与外界的冲突是可以适当化解的,生活固然是悲伤的,却又留有余地。例如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但总有方法调控死亡的时间,减缓死亡的脚步。既然外界的客观事实不能改变,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可违背,那就需要从主观意识着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行为,从而达到缓和这种冲突的效果。比如自己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心,这种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就是苦难意识下思维独立性的体现。再如人还可以将健康意识落实到实处,去改善自身的饮食结构多做运动等,这种在人与外界的冲突面前,为了将伤害降到最低值而积极采取措施补救就是行为自主性的体现。

上一篇:《繁花》男性视野下的女性想象与构建
下一篇:简论堂吉诃德与狂人“疯癫”意象

战俘处理以二战前后为讨论中心

北宋张先词传承之功综论

试论微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碎片化现象

论外来新教徒对诺维奇城的发展影响

论夏目漱石《门》中宗助的悲剧

论卡耐基人际交往艺术在秘书工作中的运用

空空道人评点《红楼梦》文化创意思想述论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安康汉江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