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事呈现“场景”,描摹画面之“真”。叶圣陶认为,写出来的任何东西都决定于个人认知。客观事物投射到大脑皮质,就成了头脑中的“意”。根据头脑中的“意”,把“意”变成文字,写成文章,就成了“文”。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再现生活的真实场景,抒发当下的真实感受。日常生活中家长里短的趣味碰撞、四时之景中美丽各异的落英缤纷,同学、朋友之间互相温暖的细小举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
叶圣陶还认为:不论什么样的人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的确如此,人物只有在他熟悉的、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活动,才会富有生活气息;人物也只有在活动场景的氛围中,才更显得真实可感,从而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
要想在记叙时利用场景使叙述形成生动的形象画面,首先就要合理的选择场景。应选取自己熟悉、描写对象经常出现的场景,要符合基本的逻辑,不可天马行空。如写学生可放在校园中写,写工人可放在工厂中写,写底层劳动人民可放在集市、农村中写。其次是能够巧妙的突现场景,即采用一定的描写手法,如通过环境烘托渲染或者写场景中的各种人物、事件、活动,从正面表现或侧面映衬,从而使场景更逼真。这样一来,读者阅读时会更容易感受到作品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或审美价值。
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场景,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并请其他同学猜想场景,给予学生直观感受,提高学生描述事件发生场景、环境的能力。
(二)写人不避“缺点”,彰显个性之“真”。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缺陷”。当然这里的“缺陷”,指的是不损害人物内在的一贯品行或固有形象的偶尔的行为偏差,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表现或人性缺失。这样的小缺点如同人物的一个标记,仿佛是解读一个人的“密码”,能让读者在阅读之后深深铭记,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是一个实实在在、接地气的人。
描写人物的这种“缺点”,可以从展现人物“不完美的表征”入手,如容貌丑陋、口吃、坡脚,又或者做事丢三落四、性格上斤斤计较、爱啰嗦、一根筋等,这些不完美的人物表象特点常常能让人物特点鲜明,在读者面前瞬间“立”起来;还可以选取在人物身上发生的“不完美的事件”,常常表现为不合场景的行为,不合时宜的讲话,或一念之差做错后自我反省的事,这些往往都是引人注目的。
记叙文写人,学生容易陷入一种程式化的模式中,无法抓住人物的特征,表现人物身上的特质。因而,这些人物往往就表现的很没有存在感。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审丑,并让学生尝试用写“丑”,来突出人物个性特征,从而达到让人物跃然纸上的目的。文献综述
(三)记叙不忘“细节”,因形象丰盈而“真”。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有的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但更多的是来自后期的想象补充与艺术虚构。简而言之,就是作者在描写时,插上想象的翅膀,将对象放入头脑中,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事件、人物做合乎逻辑的设想,从而呈现描写对象的具体直观的情态。在笔者看来,细节描写的形式主要有“渲染型”和“白描型”两种。在描写时,紧紧抓住人物的某一个动作或心理,细致入微地加以描摹勾勒,营造出一种极富张力的语言情境,或者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笔者将其概括为“渲染型”。而集中精力描写对象的特征,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丰富世界,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则是“白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