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笔者将本文的小学社团定义为:为实现学生的发展,由学校将自愿参加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聘请社团指导老师,按照一定章程开展社团活动的群众性团体。 

小学社团的主要特征有:社团成员达到一定数量,开设共同感兴趣的项目,具有共同一致的发展目标,设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等。

小学社团开展的活动主要包括学校课表上安排的社团活动课、课后以及周末开展的社团活动、演出交流活动、参观体验活动等。

但其中,小学社团开展活动的地点和时间多以校园生活为主,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和成功的体验。处在小学阶段的社团活动及社团建设离不开指导老师、家长辛勤付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称之为“独立的社团活动”,很大程度上脱离不了成人的帮扶和引导。

(二)兴趣小组

关于兴趣小组的概念,《简明中小学教育大辞典》中对其下的定义是:兴趣小组,又叫课外活动小组、课外兴趣小组,兴趣活动,是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愿结成的活动小组。 

兴趣小组的名称起源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引领下,各中小学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基本确定了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兴趣小组活动开始课程化,根据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提出的“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在课程计划的指导下,小学兴趣小组逐渐发展完善,满足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邵玉茹的《小学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个案研究》中提到,“兴趣小组活动是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开设的目的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内容范围基于课程标准,与学科内容相关,课外活动需要列入课表等。在兴趣小组活动的建立中,要在学校教育机关的领导下,由教师或辅导员具体负责,依靠教师特长开展活动,从建立到活动都是一种教育行政行为,换句话说,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但其选择的前提是学校能够开设的小组,学生自己并没有开设的权利。” 文献综述

笔者认为,兴趣小组更多的是“自上而下”,多为校方组织开展,指派教师进行教授、指导,学生主要是受体。而在学生社团中学生是主体,“自下而上”地组织开展社团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社团,聘请社团指导老师。兴趣小组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但小组的人数会有所规定,甚至有的兴趣小组有加入小组的门槛。而社团作为一种群众组织,对人数没有严格的限制。

综上所诉,社团与兴趣小组相比,在成员数量上、组织形式上及管理模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综合考虑杭州市的实际情况,笔者选取了西湖区的四所小学(公办1、公办2、民办3、公办4)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西湖区无论从地域上还是从教育教学质量和小学的完善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次调查研究涉及了近七百名学生和五十位社团指导老师。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学校之外,笔者又选择了四所小学,通过对这些学校实习老师的访谈,间接了解了这些小学社团的开展现状。经过调查和访谈工作,了解了一线社团工作开展的现状,并有效地切合了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意义。

上一篇:小学隐性课程的实践冲突和破解路径
下一篇:能量资源信念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小学隐性课程的实践冲突和破解路径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内容研究

小学高段数学发现法应用的观察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高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学年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

高年级小学生网络使用动...

无花果成熟特性初步研究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企业网站翻译实践中的问...

新税制下国内第三方奢侈品电商发展趋势

浅谈高校辅导员茬就业指...

asp+access小区物业管理信息...

國家三胎新政策2023年,...

文化维度理论视域下的中...

调度自动化实时系统与M...

H7N9基因合成提取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