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对大学排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研究(包括历史、依据、市场、公信力、影响因素的设计、可行性分析、指标体系的综合比较)。其中,刘尧(2005)研究分析了我国大学排名历史,依据以及市场问题【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题评价组(2012)基于公信力视角对2010年中国大学评价体系及算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6】;张燕华,喻宝华(2013)探究了大学排名体系的公信力问题【7】;李保东(2008)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影响大学排名因素的问题【8】;刘萌生(2013)分析了中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9】;李东因,刘芳华(2012)也对综合排名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10】;黄宗海,邓琳(2007)对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11】;武书连(2010)对中国大学排名问题进行了综合汇报与描述【12】;李思思(2016)分析研究了影响我国“211工程”大学综合实力的相关关键因素等等【13】。86434
(2)大学排名对院校发展的研究。基于大学排名对院校发展的研究主要有:周罗莹(2012)研究分析了英国的国际大学排名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积极发展的若干问题【14】;王占军(2012)研究了大学排名对大学的行为和文化,组织决策的影响问题【15】;季国林,张丽(2004)基于布迪厄场域的理论,结合资本论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分析了我国大学排名与大学发展之间的联系【16】。
(3)大学排名问题研究。杨晓,胡波(2013)对我国当前大学评价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大学评价目标的调整与试验问题【17】;耿有权(2004)对中国大学排名的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18】;许建领(2002)分析了大学排名中存在的若干争议性问题【19】。论文网
(4)大学排名的功能与作用研究。其中,李文兵(2010)研究了我国大学排名的功能与作用问题【20】;彭荣础(2003)分析了我国大学排名功能中的正向的潜功能【21】。
现有系统而严谨地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中重要在职者的个人特征与影响力的文献尤为匮乏。相关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我国重点高校校长的个人特征视角探索高等教育行政化对高等教育本身的影响。例如,张光进( 2007)【22】、姚利民(2008)【23】等人对中国的大学校长的共同特征进行了研究。
另一方面是从定性分析和逻辑演绎层面研究我国高校委。例如,杨柳、韩春虎、陈信(2011)等人分别探讨了我国大学委的个人素质、角色特征以及工作特点等问题【1】;姜华(2008)【2】、罗云(2011)【3】对我国大学委的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郭俊、郭晓伟、曾伟(2012)基于截止到2011年我国大学委的部分检索数据,以我国部分重点大学的委的自然与个人特征为指标,专项探究了这些高校委的特征【4】。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文献以及研究成果,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可以被视作是互补的。可以说,现有研究我国高校委的文献资料揭示了我国高校委的某些个人特点与现行制度下的高校绩效发展状态是密切联系的。例如:在郭俊、郭晓伟(2012)的研究成果中,我国重点大学的委平均年龄高于重点大学校长的平均年龄,该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在我国任职高校委相较任职高校校长而言需要更长时间与实践的检验【4】。另外,我国高校委的其他若干个人特征也能间接地反映出其对高校发展的影响,例如性别特征——郭俊、郭晓伟(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211工程”大学中,女性委的人数仅占委总人数的9。09%,由此可见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高级职位占有率上的表现远不及男性群体,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女性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受重视程度远低于男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