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度性原则:问题的产生和催化需要有一定的适宜程度,不要超出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相对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所产生的问题才不会厌倦。那么对合作性学习方式也会产生独到的见解。
(2)阶梯性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讨论的过程当中,不要把问题设计成死的,一步就只插主题,如果是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都会停留在一个相当死的胡同里,只有通过浅的知识问题逐步走向难的问题当中,层层的解决,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对问题产生的兴趣。[4]
(3)开放性原则:问题是围绕课文的结构和中心而设定的,所以,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要有开放的特点,从问题的开放回到问题的中心上,这样学生在开放的过程当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主体特性,从而达到合作性学习的乐趣。
(4)实践性原则:选择和建立问题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它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抽象、概括后变为相应的框架模型。它也可以是一些现象或者数据,经过大量的感知、实验、归纳后能得出相应的答案。
二、周口市作坊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在逐步的在发生着变化。原有的单一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其中合作学习已经作为课堂中的基本教学方式,然而,目前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经过对作坊小学语文课堂的观察,发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经常出现以下常见的问题:文献综述
(一)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不适宜
在课堂教学当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没有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盲目的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5]比如,周口市作坊小学生语文课堂中,有的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问题的简单和容易程度全部都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师在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穿插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师在课堂当中多次的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选择的时机没有得当,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收效并不是很好。
(二)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全面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个人认为…… ,我觉得……,我怎么看……,我说如果……,等等。这些词汇往往是代表个人的意见,与小组合作学想脱离。教师对学生汇报的评价也夸口称赞。显然,学生不恰当的发言是由教师的不合理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的呈现形式表现在:一是侧重于个人的观点,忽略了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三)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缺乏自制力。有部分学生自制力不强,不专心, 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干扰,爱做小动作,爱跑题,讲一些与话题无关的话,过于喧闹。影响了其他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比如,作坊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在讲《蟋蟀的住宅》时教师让学生回答随欲而安的意思时,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在学习的状态当中,只是在课堂当中做一些小动作。
(四)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不够主动
在作坊坊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同学在分配任务时,刚一分配任务就东张西望,问同学这样那样的问题,大脑中不假思索的一直询问小组之间的成员,在小组经过讨论后,直接记录别人的讨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