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实验设计 7
3。4数据分析 8
第四章 研究结果 9
4。1 未来自我预期的结果 9
4。1。1 未来可能自我的判断及反应时结果 9
4。1。2 文理科被试未来自我预期的积极、消极反应时的结果 10
4。2自恋水平的结果 10
4。2。1全体被试自恋水平结果 10
4。2。2文理科被试显性分问卷、隐性分问卷比较。11
4。2。3被试显性自恋、隐性自恋分问卷及其各维度的相关。。。。11
4。3自恋水平与未来自我预期的关系结果 12
4。3。1 显性自恋、隐性自恋与未来自我预期的相关分析 12
4。3。2 被试自恋水平各维度与未来自我预期的相关 12
4。3。3 显性、隐性自恋水平高低与未来自我预期的关系 13
第五章 讨 论 14
5。1未来自我预期的积极性偏差 14
5。2自恋人格问卷的结果分析 14
5。3未来自我预期的结果分析 14
5。4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得分与未来自我预期的关系分析 15
第六章 展望与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1:自恋人格问卷 18
附录2:实验用到的未来可能自我词汇 20
致 谢 21
第一章 绪 论
1。1引 言
“自我”一词在西方的文献中一般用来表示对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倾向,它和自我意识的含义是相同的。成长是贯彻于个体一生的变化。这种变化除了生理的变化之外,还包括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发展。个体成长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这些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成长任务和目标。在自我成长方面,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则是对“我是谁”,“我应该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子”即对这一类问题的追问。
对于“我将来要变成什么样子”即是对未来结果的表征,预期则是对当前决策的未来结果的表征(Peters & Buchel,2011)。未来预期是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与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Boyer,2008)。Szpunal(2010)提出,未来预期有两个层次,一种是纯粹的理性认知,并没有主观体验成分(比如,知道某事会在将来某个时间点发生);另一种是带有自知意识的,有更多的感觉和情境细节。我们预期如果明天上课学会新的方法后,我们对完成作业的能力则会大大提升,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自我参照编码任务未来自我的积极度进行测量(Ersner-Hershfied,2009)。而Markus 和 Nurius(1986)认为自我知识中某一类是与个体的潜能和未来有关的,这类知识被他们称为可能的自我,可能的自我是自我系统中关于未来取向的部分源Q于W优E尔A论S文R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
杨雪和官火良(2010)研究中发现,个体如何思考其潜力和未来形象的自我概念以及有关未来定位的自我描述,即我们想要成为的自我,可以成为的自我以及害怕成为的自我。而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积极的可能自我的选择(Rossiter,2007)有助于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且更加全面地发展。此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能自我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其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坚持目标的毅力。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和训练学生想象自己积极的可能自我形象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心理学家曾以美国城市的黑人中学生为被试对其进行行为干预与训练,旨在提高被试想象自己未来的成功形象并将这种形象与目前学校事件联系起来的能力。问题青少年报告他们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增加,在学校的表现显著改善,实现可能自我的途径更加合理和有效,其可能自我的结构也更加平衡(Oyserman,Terry,& Bybee,2002)。可能自我可以预测和激发人们的行动。有关未来的自我形象为个体预测未来行为提供了线索并激发了个体实现自我理想的行为,且消极的可能自我比积极的可能自我更有预测性(Duffy,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