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这篇文章很感人,只要读一读,就很有感觉。只是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妹妹总要问阁子?
师:你的感受能力很不错,而且能够抓住细节,至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稍后解决,行吗?
(学生点头)
生:老师,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师:看来,我们在字音、字形、文字理解、内容鉴赏上都存在疑问,我们就先通过诵读来解决部分问题。
实践证明,学生的确会注意到难认、难写的字句,会关注到文章的感情,有探究的意愿,会注意文章中的细节,这些其实都是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师生双方不谋而合。最有意思的是第一位学生,他谈到了自己对项脊轩这个词的认识过程,其实也是向我们展示了学生通过阅读后的自我提升能力。再来看看教师的处理,教师将学生的发言归了类,分做了“字音、字形、文字理解、内容鉴赏”四大问题。在此我就想谈谈对教师身份的理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该是个引导者。这种引导身份首先要求教师能将纷繁的零散的问题进行归类处理,再根据其不同的能力层次安排解决顺序。无疑,在这点上,教师的处理是很不错的。后面的问题解决其实也就围绕着学生的感知进行,有顺流而下之势。另外在激发学生谈话欲望中,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教学是必须有设计的,高明的教者的设计要达到“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仔细研究提问方式,就会发现围绕四个版块,提问设计有无限与设限之分。初谈感受的不设限是为了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情;分部分诵读后的学生提问是具体的,自然会设限,但是提问的知识点却是因学情不同而产生,本身是无限的;在鉴赏角度提出时,以情为纲,设置了限制,开拓学生的思维,而在选择鉴赏点时却是顺遂学生心意;在谈感受时,在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设限,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收获的,而教师的自谈收获,可以说又给学生打开了“生活感受”这扇窗。
在无限与设限的精心提问中,学生可以寻找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也可以倾听同学独特的见解,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质疑……这样的设计可以说能让每位学生有话可谈,也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教师用不可缺失的引导来帮助学生认识深刻,提升自我
毕竟教师与学生在拥有的知识和学习的技巧上是不同的。教师对学生帮助和提升是其职责,那么教师如何结合学生的本身情况做好引导工作呢?
1.由已知推未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课堂上最常出现的方式。可是这样的方式只是培养了学生学会质疑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于人的发展还不够,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尽量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实对于部分问题,他们也拥有着这种能力。
例如余扃牖而居的“牖”字,初看会觉得陌生,其实在《过秦论》中学生早已经学过“瓮牖绳枢”,只要稍稍回想一下,自然会认读了。不过这种迁移要求学生先前所学知识比较扎实,这也在另一个方面提示了学生语文课文学习的重要性。
不仅这种浅层次的字音的认读能采用这种迁移能力,包括深层次的鉴赏也能展现。在课后反思中,杨老师讲到她想研究先妣片段中,非直接参与者——余与妪为何哭泣,其实这个问题抛出,学生自然就会从侧面描写来思考,从生活常识中来推断,这些其实都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关键是引导他们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