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是描写失去亲人之痛,但痛的内容不一样,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很不错。还有补充么?项脊轩志教案
生:老师,我觉得不仅内容不一样,而且痛的程度逐渐加深。失母是“余泣,妪亦泣”,失去祖母是令人“长号不自禁”,失去妻子是“室坏不修”“不常居”,此时无为胜有为。
(底下听课教师鼓掌)
师:听听这掌声,你值得拥有。谢谢你丰富了我的见解。
师:这两组同学都是抓住变化,同中之异来深入鉴赏,还有不同的鉴赏角度吗?
生:老师,我还是想抓变化来谈。可以吗?
师:当然,这是你的自由。
生:我关注的不是人与事件,而是物——阁子。作者对阁子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反应。阁子本是破旧昏暗的小屋——“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在归有光的修葺下,变得洞然,幽静,可听万籁之声,可与小鸟嬉戏,可偃仰啸歌,冥然兀坐,随心所愿。对自己亲手改造的小屋,作者非常喜爱。只是其中经历了两位亲人的离世,感觉到了“可喜”之外的“可悲”,纵使如此,他依然认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给它蒙上了一层神话的保护色彩,可见喜爱之深。然而妻子死后,“室坏不修”,可见痛至深。连平日喜爱的阁子都无心打理了。
师:你能将一些关于阁子的只言片语组合起来,思考问题,这种整合能力难能可贵。非常不错。我发现底下的同学都听呆了。不过我有几点还想补充。室坏不修之后对于阁子还有描述。能找到吗?
生:(齐读)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师:不是情深无为吗?为何又复葺南阁子?你是怎么理解归有光的这种行为的?
生:(立即反应)余久卧病无聊。
师:真这么简单吗?
(学生思考几十秒)
生:室坏久不修不仅仅是因为亡妻之痛,也是想留住妻子在房间的生活气息。可是两年的悲伤,尤其是染病之后,意识到这样的留恋与神伤不能再继续,希望能摆脱,于是重新修葺,还特别注意“其制稍异于前”。只是这种摆脱无疑是无用的,以致他只能选择“常在外,不常居”的视而不见,却依然记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项脊轩志教案
(学生鼓掌)
师:只有对生活有深刻感受的人才能说出你这样的感悟。至于真实情景是不是这样,恐怕只有作者才能回答你。不过对文章的感悟,我们不仅要忠于作者,也要忠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我发现亡妻这一段,对阁子的描绘虽然简单,但是却很多。先前就有同学提出妹妹为什么这样喜欢提阁子,他无法理解。我想来读读这一段,你们来体会一下,告诉我为什么妹妹这样关注阁子?项脊轩志教案
(教师诵读最后两段)
师:有高见吗?
(无人作答)
师: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是妻子向我转述妹妹们的话,这里面应该有个故事,你能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吗?
生:妻子自从嫁过来之后,经常来到项脊轩中,有时问我古代发生的故事,有时向我学习写字。妻子回了娘家,应妹妹们要求描述夫妻之间的甜蜜,总会提到阁子,妹妹们非常向往,很羡慕姐姐找到了如意郎君,追问着姐姐阁子是什么样的,阁子里发生了什么事。妻子回家借妹妹们的话委婉地向丈夫诉说她的幸福,而作者此时写下的时候既有甜蜜缠绵之感,又有此情不再的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