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行为派的研究有其局限性,不过行为主义者的研究成果依然具有可取之处。外部的奖惩、强化可以“过渡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低年级以及较低发展阶段的学生逐渐重视学习本身,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进而真正领悟到学习的趣味、意义和必要性并做到自发自主地学习。即使对于高年级以及自主性很强的学生而言,一定的赏识也会调动其主动性。就强化而言,教育者要更注重“自然强化”。比如老师一开始需要强化学生的阅读行为,但当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世界的缤纷多彩,社会的人情冷暖,接受真、善、美的感化与熏陶时,开阔眼界并提升素养的时候,阅读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内在强化”,使其会长久维持下去。许多儿童喜欢阅读、画画、学习和思考事物,即使他们从来没有受到外部强化,因为那些事情本身就是自然强化。自然的强化更贴近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促使学生自主感受学习的乐趣与意义,而不是根据外部的奖赏来决定是否进行学习行为;更容易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具有更强的维持性。
3。1。2 认知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行为由人对事件的看法决定论文网
认知主义学习动机理论有成就动机论、归因论、自我效能论、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理论以及自我决定理论等。认知派的看法与行为派的看法相反,他们将学习动机看成是内部动机,“认为学习动机是介于环境(刺激)与个人行为(反应)之间的一个中间过程”[ ],“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对事件的理解或看法)决定的,并不是简单地由我们能否得到奖赏或惩罚以及生理需要来决定的”[ ]。综合认知派的各种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成就动机理论——教师给学生的任务难度要适当,不应太难或太易;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可望又可即,但多数学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会成功,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或者付出努力也很难成功。
成就目标理论——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能力增长观”而不是“能力不变观”。教师应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设置“掌握目标”,成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在学习任务中锻炼和提升个人能力;同时热心地提供指导和帮助,淡化分数、竞争和其它奖励。
归因理论——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归因。将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是积极的,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和其它外部因素是消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出积极归因。另外,教师的反馈也会影响到学生归因,对于成绩暂时不太理想、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多加鼓励和支持以激发和维持其学习动机,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自我决定理论——它建立在“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使其努力掌控环境中的挑战,并将整合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这一基本假设上”[ ]。要努力成为一名具有自主支持性的教师,少一些指令、最终期限、强制、压力性评价,多一些鼓励和激励,帮助和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升的愿望和动机。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就有意义和趣味的活动而言,设置外在奖励会降低、抵消参与者的内部动机。
3。1。3 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以人为本,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看来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着重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手段,营造和谐融洽、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如种子在阳光普照、雨露滋润的沃土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让学生固有的潜能在自己营造的融洽环境中自主的发展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