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以审理网上纠纷为主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到处都能感受到互联网的元素和气息:人脸识别技术轻松核实人员身份,智能机器人可以自动运送卷宗,诉状自动生成机用问卷形式生成起诉状,就连法庭里的玻璃都具有电子调光功能,轻点按键,便可在透明和雾化中切换。但让互联网法院真正区别于传统法院的,不是硬件设施的智能化,而是整个诉讼方式的智能再造。在北京互联网法院打官司,当事人在网上便可完成受理、送达、调解、证据交换、庭前准备、庭审、宣判等一系列诉讼环节;“网上案件网上审”“24小时不打烊”,帮助当事人随时随地进行诉讼活动,减少打官司的奔波,降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减轻诉累;网上诉讼全程留痕,随时点播庭审视频,随时调阅卷宗材料,司法活动更加公开、更加透明,便于社会监督。中国积极探索网络司法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治理面临日新月异的形势和挑战,而治理规则的形成,离不开司法的贡献。互联网法院可以从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处理中总结规律性的法则,直面网络治理热点、难点、痛点,让法治成为互联网的底色,成为网络空间参与者必须秉持的基本理念。可以说,互联网法院用科技打通了现实时空阻隔,满足了人民群众需求,体现了司法审判温度,助推了网络法治进程。党的十九大部署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其中完善司法责任制、推进司法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目标之一便是实现“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和智能高效阳光管理。成立互联网法院,发挥信息化、大数据在提高审判、管理质效方面的作用,重构诉讼流程和管理模式,可以为全国法院的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轻点鼠标,便能在理性、平和的氛围中得到公平正义的判决,这是传统司法难以想象的场景。如今,这一场景已经成为现实。互联网法院的审理模式能否成为未来所有法院的标配,还有待观察,但司法不断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是确定无疑的。这是司法为民的体现,也是司法生命力的体现。期待互联网法院的成立能进一步实现司法便民,让科技进步与司法文明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