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造价管理模式,已经与市场发生严重的脱节。
2)共享与协同困难,信息流失严重
如前文3.1.1所述,我国实行的还是施工阶段造价管理模式。然而,在造价部门内部人员之间、各个岗位之间以及项目不同阶段都存在信息壁垒,造成成本信息共享困难,导致协同工作的效率低下,信息流失严重,无形中增加了项目成本。
由于技术手段以及数据格式等问题,造价工程师所获得或者提供的项目成本相关的基础数据还没有办法和内部其他人员直接共享,需要经过技术处理或者人工输入方式进行拆分和加工,这样不仅增加了无效时间,更可能因为人为失误而导致信息流失,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增加项目成本。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伴随着多专业多部门的协作。例如在进行三算对比(预算、计划成本、实际成本)时,需要同时参考财务数据、仓库数据、材料数据以及工程实物信息等,涉及到预算部门、财务部门、工程部门、仓库后勤部门等多部门多岗位的协作然而,在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建筑企业的组织构架中,这些部门之间是平级关系,导致其沟通起来的困难性,即使达成共识,也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工程建设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信息共享与交流。我国建筑业体制决定了各个参与方各为己利,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意无意地造成信息流通过程中失真或者流失,往往造成工程各个环节的重复工作,更有甚者是无效劳动。如图3.4所示。
图3.4 造价信息的流失
3)地域性强,缺乏全国范围的统一标准
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表现就是东部、中部、西部三个梯度格局。我国建筑业的区域性表现则更加明显,各省、直辖市几乎都有一套当地的标准,如各地的定额标准、工程量计算规则都具有独立的系统。仅仅定额一项,就分为全国统一定额、行业统一定额、地区统一定额、补充定额等。
然而,对于造价管理最为关键内容就是基础数据积累。在我国当前行业壁垒下,造价工程师在一个地区积累的经验数据,到下一个工地或者地区就完全失去意义,所有基础工作又得推倒重来,这不仅影响工作效率,更严重制约了我国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历史造价指标数据往往是造价咨询公司立足根本,或者说是核心竞争力。所以,全国性的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很多,而全国性的造价咨询单位却很少。
4)缺乏精细化造价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建筑业尚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高污染、高能耗、高消耗仍然是困扰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三大难题。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提出精细化管理理念,并逐渐被引入建筑业。精细化管理理念是专业化、系统化、数据化、信息化,其目标是获得更高利润和更多效益。在精细化造价管理中,我们则要细化到不同时间段、不同建筑构件、不同施工工序、不同施工段等,才有可能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由于我国施工企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并且施工监理工作往往不能到位,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精细化工作远远达不到要求。很多施工企业只知道项目一头一尾两个价格(合同价、结算价),却在大部分场合忽略了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被完全放弃了。过程中的多算对比没有及时跟进或者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到项目接近完工时,才发现实际成本已远远超过预算成本,这时已经是为时已晚了。这种情况在我国建筑行业已是屡见不鲜了,如中国铁建公司承建的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项目。 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文献综述(11):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79.html